电子垃圾黑幕深度调查 地处粤东地区练江北岸的贵屿镇,每年回收处理的电子垃圾在百万吨级以上,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垃圾电子拆解基地。 贵屿镇从事拆解加工的村(居)有20个,其中年拆解量2万吨以上的有10家,1000吨以上的有40家,有的拆解大户高峰期日拆解量高达200吨。 暗访“电子垃圾之城”贵屿 本报记者 黄乔 贵屿报道 穿行于“垃圾”之中 贵屿是一个偏僻的小镇。从广州坐5个多小时的高速大巴到达广东汕头,当地人说,贵屿离汕头市区还有100多里路,要去贵屿先得过江,江对面的西堤渡口车站有开往贵屿的中巴。 中巴沿着324国道蜿蜒东行,穿过狭长的陈贵公路,越过浮草桥,一股塑料烧焦的气味扑面而来,有人说:贵屿到了。车外,装满“电子垃圾”的载重5吨的大卡车不时蹒跚而过。 一进贵屿,记者迎面碰到了这辆正在卸货的大货车。车上卸下的全部是废旧的电脑显示器。 记者:“这些显示器从哪里拉来的?” 装卸工:“广州。” 记者:“这一车有多重?” 装卸工:“8吨多。” 记者:“能值多少钱?” 装卸工:“几万吧。” 记者:“怎么处理呢?” 装卸工:“分拆吧。” 据这个收购点的民工介绍,一天至少有两车,也就是16吨。 记者发现,这一车显示器从机壳看有三菱、东芝等日本产品,还有泰国生产的,在一个三菱机壳的背面标志上注明的电压是欧美国家通常使用的标准100伏,显然是进口的废旧电子垃圾。 记者随即找到了一个正在分拆显示器的河南籍民工。 记者:“这是在干什么?” 民工:“在拆显示器。” 记者:“这块电路板还有用吗?” 民工:“当然。” 记者:“拆下来之后怎么处理呢?” 民工:“烧掉。” 记者:“为什么要烧?” 民工:“烧了之后,有用的部件就可以褪出来,还可以洗金用。” 走在贵屿镇,宛如穿行于“垃圾”之中。道路的两旁要么是一个个垃圾站,要么是一间间挂着各式各样招牌的电子配件店铺。不少房子的门前屋后都堆放着废旧电脑拆卸件:硬盘、软驱、机箱、显示器、电话,无所不有。一辆辆大小货车满载废旧电子物品,在公路上摇摇晃晃地穿行。不少房子的前面就是一个小的“作坊”——坐着正在分拆电子垃圾的民工。 据一家商店的店主讲,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分拆“电子垃圾”的生意,很多都是从采购、分解、加工到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分工细、数量大、价格极低。 既不临江,又不靠近公路,地理位置极为偏僻的贵屿镇缘何成了举世瞩目的“电子垃圾之城”?记者了解到,早在解放前,当地大部分农民为养家糊口,到周边甚至更远村落,上门收购鹅鸭毛、猪骨、废旧铜锡以及塑料物品,分类转卖,并逐步发展成一支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的专业“大军”。 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贵屿镇回收废旧物品从废旧塑料、废旧五金发展到废旧电子电器产品,规模逐年扩大,从业人数逐步增加,并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最主要的电子废物拆解回收销售中心,初步形成了一条电子废物回收产业链。90年代初又出现从外地购进废旧电子电器进行拆解加工,1997年至1999年,拆解量达到高峰,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基地”。 19世纪工艺 处理21世纪的垃圾 有人把贵屿处理电子垃圾的方式称为“19世纪工艺处理21世纪的垃圾”。记者了解到,除了进入二手市场外,贵屿的绝大部分电子垃圾会被不断地分拆:其中塑料部分会被加工成简单的塑料颗粒原料或是做成塑料假花;废旧的电路板上有各种芯片、电容、极管等零部件,可以回收利用。 除了分拆之外,不少回收来的电子垃圾还需要通过烧烤、酸洗等方式提取镀金、锡焊料、铜骨架等各种金属,电线则被剥皮或焚烧取铜。恰恰是在对这些电子垃圾进行的分拆、烧烤与酸洗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 从浮草渡大桥沿公路北行,沿途可见民工正把一堆堆的电脑“分拆”,有的用手,有的用榔头敲,有的用火烧,为的是提取其中一切可回收物零部件和塑料。 在一个回收点,一群妇女正围坐在地上劈旧电线,把塑料皮破开,取出铜芯,分开堆放。 记者:“请问你们从哪里来的?” 妇女:“四川。” 记者:“每天多少工钱?” 妇女:“16块。最多的时候拿过20块。” 记者:“每天工作几小时?” 妇女:“9小时。” 记者:“这些线为什么放在一边呢?” 妇女:“准备用火烧的。” 记者:“在哪里烧?” 妇女:“里屋。” 记者:“可以进去看看吗?” 妇女:“别去!里面有狗。” 屋子里面散发出阵阵浓烟和刺鼻的焦味。据介绍,以前都是在外面烧烤,最近上边管理很严,很多烧烤都迁移到较远的郊区,有的干脆把烧烤移至里屋,为了防范外人,还专门养条看门狗。记者后来得知,在贵屿,很多老板都养有看门狗。 为了能看到真实的烧烤场面,记者租了一辆出租车,车主姓付,河南人。“现在来贵屿的是两种人,一种是上边下来检查工作的官员,另一种是前来采访的记者,我看你是属于后一种吧。”一上出租车,老练的付师傅便一眼看出我的身份:“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来暗访,他们的记者也坐过我的出租车。那次采访,当场抓了不少人。现在的贵屿比以前好多了,现在的老板也很警惕了。” “你看,那里冒黑烟的地方就正在烧板。”付师傅指着前面不远处说道,记者要求付师傅就把车开到那附近。 记者:“这是在烧什么?” 烧烤工:“烧板。” 记者:“就是电路板吗?” 烧烤工:“是的。” 记者:“烧了之后呢?” 烧烤工:“烧过后就可以拔下各种电子元件。” 付师傅介绍说,贵屿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烧板厂,在记者的坚持下,付师傅来到了这个店面。“就是这里。”付师傅说。但是,虽然一阵阵刺鼻的气味不断袭来,但是怎么看也只看到一个简单的仓库式的门面,里面堆满了回收来的电子垃圾。“烧板在里面,你进去就知道了。” 记者下车径直朝那门面走去。刚进门面,就发现里面堆满了各种电脑配件,有硬盘,有光驱。记者仿称是做二手电脑生意的,正需要一批二手配件。攀谈的机会,记者趁机往里面瞅,并偷偷拿出相机,只见一个妇女正在里面打电话,显然,这是一个封闭式的烧板作坊,真不知道里面是怎么样的一番情形。 正在这时,外面突然走进一个穿红衬衫的男子。“拍什么照片?干什么的?”那男子凶狠地说道。这时,车里的付师傅正在朝记者招手,见势不妙,记者一行只好匆忙收兵,赶紧跳上了出租车。 据付师傅介绍,这个封闭烧烤地,有几十人,里面只有几个风扇和几个大的排气扇。烤板收入较高,尽管烧烤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巨大,很多民工还是愿意干。 除了分拆和烧烤,在当地人眼中,更赚钱的便是用硫酸水洗电路板,把电路板上的镀金洗下来。由于这种酸洗会产生大量含硫酸的废水,污染极为严重,这一方式目前在贵屿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这样隐蔽的酸洗厂也存在不少。 由于长期严重的污染,贵屿所有的河里都是浑浊的黑水,河水中散发着恶臭。因此,在贵屿,水显得异常珍贵,贵屿的饮用水全部是靠从周边镇里买来的,所以,在贵屿,经常会碰到卖水的车子。 一个小镇,两种世界 记者在贵屿采访发现,电子垃圾在给贵屿环境和贵屿人的健康带来影响的同时,电子垃圾也正在扭曲贵屿人的心灵。 在从汕头去贵屿的路上,就有人提醒,“贵屿治安很不好,很乱。”记者来到贵屿,发现标有“贵屿治安岗”的标牌随处可见,这一切在提醒:在贵屿要多加小心。 靠电子垃圾闻名于世的贵屿,十多年来,电子垃圾也造就了许许多多“一夜暴富”的神话。在贵屿打工的一个民工说,他现在的老板以前就是靠进了一批20万元的货物,拆解后卖了1000多万发家的。 贵屿本地人靠着电子垃圾暴富之后,其心态也发生着变化,大多数本地人认为这个行业不是长久之计,明知其危害但是又竭力在回避这个话题,他们中相当多的人都希望其子女将来远离这个地方,而自己也从内心对这个生养之地产生了几乎绝望的情绪,往往,他们便把这种情绪发放在外来人身上。 除了排外,便是防范。在贵屿,本地人的房子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其窗户、门都装上了一道密密的防盗网。“外来人手脚不干净,总喜欢搞些偷偷摸摸的事情。”一本地人说。甚至很多本地人都有专门的看门狗。 在贵屿,有近10万来自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外来工,一项调查显示,八成在这里工作一年以上的外来工都染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明知电子垃圾的危害,但是为了逃脱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些外来工却极不情愿地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从事这一危害性极大的工作。 |